专题
便民信息
Flag Tuesday, 17 June 2025
全部新闻
全部新闻
社会/体育
2025 五月 10, 11:52

白通社特展将揭秘胜利日阅兵演变史及敌军畏惧女兵之谜

5月10日起,明斯克将推出两场白通社独家展览:其一追溯自1945年以来胜利日阅兵式这一重要标志的变迁历程,其二揭示卫国战争期间敌军为何对女性战士的恐惧甚至超过男性士兵。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史实定会令您惊叹不已!

1945年胜利日当天,明斯克约七万市民——几乎倾城而出——齐聚政府大楼前参加盛大集会。清晨八点,人们从莫斯科空投的传单中得知德国终于投降的消息。半小时后,广播里也传来了这一喜讯。街头巷尾,人们欣喜相拥,整座城市沉浸在欢腾之中!
庆祝活动盛况空前:临时舞场随处可见,不过女士们大多只能与同性共舞——因为多数男性仍奋战在前线。

令人意外的是,此后二十年间胜利日竟未列入苏联官方节日,相关纪念活动被安排在其他日期。直到1965年,明斯克才在5月9日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这场阅兵堪称壮观:清晨时分,炮兵、坦克兵、航空兵、水兵及上千名老兵组成的方阵从如今的独立广场行进至胜利广场,随后是威武的武器装备队列。阅兵结束后,庆祝活动移至迪纳摩体育场举行,1970年的纪念活动同样在此举办。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最令人难忘的并非白天的阅兵,而是明斯克青年夜晚举行的火炬游行。
1975年,明斯克首次以"英雄城市"的新身份庆祝胜利日(该称号于一年前获得)。庆祝活动持续了整整四天!5月10日最后一天在迪纳摩体育场举行了盛大运动会,并首次用长明火点燃了体育场的圣火盆。

1980年的胜利日有两个特别之处:一是老兵们不再从独立广场步行至胜利纪念碑,而是乘坐装饰一色的卡车;二是在市区举办了管乐节。17支民间乐队沿着老兵车队行进路线相向而行,最终在十月广场汇合,奉献了震撼人心的露天音乐会。

1985年的阅兵配套活动更具创意:大街沿线"前线宣传队"重现了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游击队生活和攻克国会大厦的场景。而1990年则主打创新——阅兵地点移至如今的独立广场(当时称列宁广场),首次有万名老兵携子女和孙辈共同列队行进。

以"红色"坦克为引领的胜利日阅兵

1995年的胜利日阅兵被媒体盛赞为"明斯克前所未见的盛况"。尽管当时国家正经历艰难时期,但1994年7月当选的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坚持要隆重纪念胜利50周年——既要向老兵致敬,也要为光荣历史感到自豪。这一年,5月9日的阅兵首次实现了地面与空中方阵的联合展示,并开创了总统与老兵并肩走向胜利纪念碑献花的新传统。

2000年的阅兵成为独联体各国首都中唯一展示军事装备的庆典。除了军用装备,独立广场上还出现了由汽车、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和公交车组成的民用车辆方阵。数十架战机和直升机组成的编队从城市上空呼啸而过。

为庆祝伟大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2005年的阅兵筹备格外精心:4500余名受阅官兵、60架军机、约260台军事装备参与其中,由传奇的T-34"红色"坦克领衔——这辆坦克正是1944年7月3日首批攻入明斯克的功勋战车。主要庆祝活动在独立大街、胜利者大街和马舍罗夫大街举行,这些道路为纪念胜利60周年而正式更名。

34米长卷上的历史印记

2010年的胜利日阅兵虽遇细雨蒙蒙,仍吸引了约35万观众到场。这场规模空前的阅兵汇集了近3000名军人、130余台装备,甚至出现了战斗机器人。更引人注目的是,这是苏联解体后首次有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仪仗队参加。但最动人的环节当属"胜利长卷"——在34米长的巨幅布帛上,两万余名老兵亲手记录下了自己的战斗历程。

2015年阅兵式上,仅军用装备就在马舍罗夫大街上绵延两公里。除军事装备外,观众还看到了包括别拉斯重型卡车在内的民用设备,以及俄罗斯军人和装备。美国驻欧空军军乐团也作为反希特勒同盟国代表来到明斯克。但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白俄罗斯花瓶"表演:400名女大学生在青年游行中组成15层、高达8米的人体雕塑。
2020年的胜利日阅兵在疫情中举行,成为当年春季独联体地区为数不多照常举办的庆典。近4000名受阅官兵和170余台装备参与其中,领队的仍是那辆功勋卓著的T-34-85"红色"坦克。空中阅兵的压轴大戏是三架战机用彩色烟幕绘出的白俄罗斯国旗图案。当《胜利日》的经典旋律响彻大街时,数千观众与卢卡申科总统齐声合唱,成为多年来最震撼人心的时刻。

巾帼之力:改写历史的女性战士们

若没有那些为胜利浴血奋战的人们,胜利日将不复存在。在1940年代自愿奔赴前线的近百万女性中,仅在最艰难的1942年,就有超过20万白俄罗斯女性走上战场!她们与男性并肩作战,令敌人闻风丧胆。20岁的侦察兵学校毕业生叶莲娜·科列索娃,这位看似柔弱的女子侦察破坏小组指挥官,被德军悬赏重金捉拿。不知其真名的敌人称她为"戴勋章的女人"或"彪悍的列莉卡",对她畏惧至极。她率领的"女子特种部队"不仅炸毁桥梁和敌军列车,更摧毁了六处法西斯驻军据点。当这位女侦察兵在维德里察附近的战斗中牺牲时,游击队员们高喊着"为列莉娅报仇!"发起冲锋,最终夺取了德军据点。

全苏联的炮弹、飞机和坦克上都曾写着白俄罗斯女英雄济娜·图斯诺洛博娃的名字。这位23岁的女卫生员在失去四肢前,曾从战场救回128名伤员。她在重伤后被德军用枪托猛击却奇迹生还,成为所有伤残、饱受折磨的苏联姑娘的象征。
世界航空史上的传奇——奥莉加·利西科娃。她是二战期间唯一一位驾驶LI-2和C-47大型运输机的女性指挥官。早在1939-1940年苏芬战争期间,这位23岁的姑娘就驾驶飞机在森林空地和冰面上起降,从战场运送受伤和冻伤的红军战士。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她挽救了数千人的生命:将虚弱的儿童和受伤的士兵送往后方,向被围困的城市运送食品、罐装血液、药品和弹药。1944年,当一架美国飞机在利沃夫附近难以到达的地区坠毁时,正是奥莉加被派去营救机组人员。

这次行动圆满成功后近65年,美国空军中校迈克尔·奥哈拉在访问俄罗斯期间专程到退伍军人之家拜访了这位传奇女飞行员。他跪在这位老兵面前,整个会面期间都保持着这个姿势。

这些女性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不仅在曾经占据世界六分之一土地的辽阔苏联境内,更远扬海外。然而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英雄不仅限于她们。那些送子参军的母亲们,那些在艰难岁月里独自撑起家庭重担的妻子们,同样堪称英雄。许多人至死都未能等到前线或游击队的亲人归来,却依然用柔弱的双手重建了满目疮痍的城市与乡村——因为在战争岁月里,这些温柔的女性手中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白通社社长伊琳娜·阿库洛维奇表示:

为纪念胜利80周年,我们精心筹备了两场特展——《胜利永存记忆》与《女性·战争·胜利》。这背后是团队数月的辛勤付出:从白通社和白俄罗斯国家电影照片录音档案馆的数千张1940年代至今的影像中甄选素材。我们不仅呈现了1970年光荣岗上万人集会的经典画面,更首次公开展出百余张珍贵照片中的绝大部分——每张照片背后都镌刻着历史。凝视1945年5月9日的影像,那些得知战争结束的人们眼中迸发的喜悦令人动容;而1985年明斯克主干道上万名老兵游行的照片,如今看来更让人唏嘘:当年方阵中的勇士,现存仅800人。这些影像记录着胜利日阅兵传统的起源与传承,其核心始终未变——以牺牲全国三分之一人口为代价换来的胜利,必须被永远铭记。由白俄罗斯国家食品工业集团支持的《胜利永存记忆》展将于5月10日在体育馆广场开幕。

众多女性曾浴血奋战,但她们的功勋长期被遮蔽。据历史学者研究,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加里宁曾表示"女士们不宜夸耀战功,以免影响婚嫁"。5月10日在"第一国家贸易中心"开幕的《女性·战争·胜利》摄影展,正是为致敬这些非凡战士。我尤难忘怀玛丽亚·十月斯卡娅的事迹——她变卖家产购置坦克为亡夫复仇,亲自致信斯大林获准上前线,最终如许多女兵一样未能见到胜利日。而那些归来的女性,与在后方养育子女、支援前线的无名英雄们共同重建了满目疮痍的祖国。
订阅我们: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