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便民信息
Flag Wednesday, 16 July 2025
全部新闻
全部新闻
总统
2025 五月 28, 15:20

冒险成功的赌注:卢卡申科为何称国家图书馆是“现代性的回应”


 2006年6月,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的新馆在明斯克落成。它不仅是拥有丰富藏书的独特场所,也是一座多功能的综合中心。正如亚历山大·卢卡申科所说,当初决定兴建这座建筑时,白俄罗斯人梦想建造一个象征国家的新地标,体现这个年轻独立国家的形象和民族性格的核心特质。白俄罗斯民族并非以侵略者、征服者或破坏者而著称,而是以勤劳和建设精神载入史册。在白通社YouTube项目《根据事实上:首要方案》中,我们讲述了白俄罗斯这颗“钻石”的建设为何成为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和风险,但同时也是全民参与的事业。亚历山大·卢卡申科在图书馆开馆后坦言,没有这座“庞然大物”,白俄罗斯是否能走到今天。而我们也将深入这座建筑的“圣殿”,了解馆藏系统的组织方式以及图书文献进入读者手中之前所经历的流程。


关于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的趣闻轶事


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的历史其实已逾百年。从法律上讲,它的创建可以追溯到1922年9月15日。当日,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设立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和对在该共和国出版的所有印刷作品进行强制登记的法令。图书馆的第一座专属建筑是位于扎哈里耶夫斯卡娅街(今独立大街)的著名“周年纪念馆”。一战前,这里曾是主教府下属的宗教考古博物馆。建筑为纪念罗曼诺夫王朝统治300周年而建,因此得名。在这座建筑中还设有纪念圣美多迪与圣基里尔的教堂,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历史延续性。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图书馆的空间变得日益紧张。关于馆舍条件的报告和来信详尽描绘了当时的艰苦环境:阅览室昏暗无电照明、通风不足、书籍和家具上覆盖厚尘、楼梯和走廊不卫生等。
1932年,为纪念建馆十周年,图书馆以弗拉基米尔·列宁命名。同年,图书馆搬入新馆,成为其接下来70年的“面孔”。在卫国战争前夕,其馆藏达两百万册,跻身全球三十佳图书馆之列。但战争给它带来了沉重打击——纳粹焚毁、掠夺并摧毁了超过150万册图书,馆舍也遭受爆炸重创。后备馆藏室连同近50万册书籍被付之一炬。

明斯克解放仅一周后,重建这座白俄罗斯“知识殿堂”的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始。图书文献一点一滴地被重新搜集。在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也开始了失书的追查。两年后,图书馆的藏书数量恢复至战前水平,尽管部分空缺至今仍未填补。

国家图书馆新馆建设的启动


1992年,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获得“国家”地位。十年后,亚历山大·卢卡申科签署法令,启动新馆建设项目。新图书馆被定为国家级重点工程。

国家元首在开工仪式上如是说:“我们正开启一项伟业——建设国家图书馆。这不仅是时代的需求,更是我们对白俄罗斯繁荣与未来作出的切实贡献”。

这座被称为“知识钻石”的建筑,仅用三年半时间便完工,远短于原计划的六年。该项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设计,但由于其独特性和技术复杂性,苏联时期未敢实施。项目最终采取“热水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外覆玻璃幕墙。建筑基础稳固,浇筑混凝土超过15万吨。

亚历山大·卢卡申科坦言,整个过程充满挑战,耗费大量精力、劳力与资金。但总统明确表示,国家需要的不是空谈文化,而是实际行动。正是这种务实精神,推动白俄罗斯众多重要文化项目得以实现。
与一般建筑按图施工不同,国家图书馆的新馆建设初期只有模型,设计与施工同步进行。某一阶段,工地上有三千名工人三班倒、不间断施工,无论风雨。全国人民关注着工程进展,130多家本地单位参与其中,还有明斯克高校的学生志愿服务。卢卡申科总统曾两次在此组织全国义务劳动。尽管由国家投资,但民众也自发捐款,国际合作伙伴也提供支持。国家图书馆最终成为凝聚全国力量的象征,也是白俄罗斯人民创造力的体现。毫无意外,它一落成就成为国家的“名片”。


为什么要为国家图书馆建设新馆


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馆长瓦季姆·吉金指出:“这可以说是一条未知之路,这个项目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很多人认为它很科幻(它确实是如此)。甚至有人觉得几乎不可能实现,尤其是凭白俄罗斯一己之力。但当时我们还是决定冒这个险。”

在瓦季姆·吉金看来,那个时期的白俄罗斯正处在重新认识自己、确立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身份的阶段,因此亟需一个具有城市规划和建筑意义的国家象征。

瓦季姆·吉金强调道: “这不仅是为了解决国家图书馆自身的问题:过去图书馆分散在将近20栋楼里,从申请图书到真正拿到要等很久,排起长队。这些问题当然必须解决。但更重要的是,这也是一个象征。为什么国家图书馆能如此深入人心,成为白俄罗斯人乃至外国游客都熟知和喜爱的地标?当我们说‘独立主权的白俄罗斯’时,人们会想到什么象征?即便是学生,最常提到的也是国家图书馆的大楼”。
国家图书馆的建设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白俄罗斯多个产业和艺术领域的发展。在开工前,总统提出的首要要求之一就是:一切必须自己来做,不依赖外国专家,而且要做得好。总统表示,这项新建设为多代艺术家提供了多年难得的机会,让他们得以全力发挥才华。

本是从建设图书馆出发,最终却打造出一个集信息、社会、政治和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中心,成为举办高层国际会议的重要场所。

亚历山大·卢卡申科在新馆开馆后这样强调道:“我们必须一切自己来做。哪怕是我们原本没有的技术。比如玻璃的蜘蛛型结构连接件,我们不会做,开始是从别人那儿买的。但‘第二天’我们就能自己生产了。于是我们掌握了这种技术,掌握了蜘蛛结构,掌握了这种玻璃的制造工艺,我们将在戈梅利生产它。因为我们不仅要建这一个馆,还要用我们自己的玻璃、自己的连接结构来建全国的建筑。你们看到的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


国家图书馆里有什么?


图书馆藏书的搬运工作持续了好几个星期。共设立了12个装载点,每天约有十辆卡车运送图书至“钻石”馆,总共完成了391次运输任务。52天内,共搬运了800万份文献!如果以每两分钟查看一份文献的速度不间断进行,浏览完所有藏品需要大约40年时间。

馆长介绍道:“我们以收藏的斯科里纳图书为荣,那是我们的圣物。斯科里纳的书籍是白俄罗斯高水平文化发展的象征。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白俄罗斯人就在很多方面成为先驱。但我们还有其他早期印刷者的著作,也拥有非常有趣的东方古籍收藏,其中包括手抄的中世纪书籍。现代书籍中,我们尤为珍视的是由著名作家、政治人物赠送的藏品,其中包括白俄罗斯共和国总统亲自捐赠的图书”。
2018年,亚历山大·卢卡申科授予国家图书馆团队“为了精神复兴”总统奖,以表彰他们在复制和传播弗朗西斯克·斯科里纳书籍遗产方面所作出的工作。为了支持图书馆购买手稿和印刷书籍文物,总统文化与艺术基金也定期提供资金支持。

图书馆共有18个阅览室,分布在三层楼中,共提供约2000个座位。大多数阅览室构成一个个综合功能区域,配有前厅、借阅台、书架及封闭式辅助书库区域。

图书馆藏书部门主任娜塔莉娅·安德烈耶娃分享了文献管理的细节:“高层书库可容纳近1000万份文献。馆藏从第6层延伸至第16层,每一层分为多个区域,文献存放于各个分区内。书库配备了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和内建除尘系统,保障藏书的保存条件。普通馆藏和特殊馆藏部门保存着自1801年以来的文献,而更早的珍贵文献则存放在特殊书架设备上,并在特殊条件下保存”。
那么,文献是如何从书库转到读者手中的呢?答案是:通过自动化的单轨“图书传输系统”——Telelift。

馆藏主任如是解释道:“在‘钻石’大楼的核心区域有一个分拣大厅,用户的借阅请求都汇聚于此。我们在这里通过信息系统打印出借阅指令,以便在馆藏分区准确查找。Telelift系统配备了约770米长的单轨轨道和约30个运输容器,能够快速将文献送达各个阅览室”。

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大楼有何独特之处


从高空俯瞰,白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大楼展现出独特壮丽的外观。它的造型是一个棱方体截角多面体——一个由18个正方形和8个三角形组成的复杂几何体,整体结构建在基座之上。与大多数图书馆将馆藏设置在地下不同,这座图书馆将主要馆藏置于顶部,也就是这个“水晶体”之中。设计者的初衷是通过这颗切割成型的“钻石”来象征知识的宝贵以及探索世界的无限可能。
建筑外立面采用的是多彩灯光幕墙系统——一个媒体立面,每天日落后自动点亮。在第23层设有一个观景平台,可以俯瞰明斯克的壮丽景色。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设计中的玻璃应为金银双色,但如果按此要求定制,生产周期长达两年。由于工期紧张,最终对设计进行了简化。不过即使如此,所使用的玻璃依旧十分特殊且坚固——连大锤也无法击碎。

后勤部门负责人维多利亚·科瓦列夫斯卡娅介绍道:“每年从四月到十月期间,会对大楼进行清洗。外部清洗面积约为4.7万平方米。建筑内部的玻璃结构也需要定期清洗。至于高层书库部分,则由经过特殊培训、持证上岗的高空作业人员负责清洗作业”。
在图书馆正门前的广场上,矗立着白俄罗斯启蒙者弗朗齐斯克·斯科里纳的雕像。主入口以一本翻开的书为造型,上面装饰有象征世界与斯拉夫文字发展的浮雕图案,并用世界19种语言刻有斯科里纳圣经中的名句:“为使人成为上帝完美之人”。

国家图书馆开馆之后,亚历山大·卢卡申科坦言,建设这座图书馆,是他对现代社会的回应。他表示,这是向印刷文字致以的敬意。

白俄罗斯领导人强调道:“可以说,这是我对现代性的回应。也许我在这方面比较保守——我将书籍理想化了。大家也会同意,现在书籍的作用在逐渐减弱。我们的孩子对书籍的热情已经不如从前。各种所谓的替代品层出不穷。而我,希望能让书籍永垂不朽。这就是对书籍的一种致敬。我第一次说出这番话,但对我个人而言,这就是一本书的纪念碑。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让书籍从生活中消失。书籍就是一切”。

据评估,这座国家图书馆的新馆设计寿命可达500年。想象一下,还有多少代人将有机会亲身感受白俄罗斯民族的创造力与凝聚力! 
订阅我们:
X